【开栏语】
中国外交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,也越来越引人瞩目,即将开幕的杭州G20峰会便是最好的例证。为此,澎湃国际特别开设“大外交”栏目,集中关注中国外交的重要动态,力图全面、客观、专业地展现中国与重要国家间的交往、互动、博弈与斗争,以多种形式呈现中国外交的广度与深度。“大外交”栏目近日来连续推出“G20”系列报道,作为开篇。
1972年2月,美国总统尼克松到访杭州,在刘庄(今西湖国宾馆),中美两国代表就《中美联合公报》(以下简称“公报”)的文本展开了长达21小时的磋商。2月27日,在西湖畔的八角亭里,周恩来与尼克松共同签署《公报》,并于次日在上海发表,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冷战阴霾下对抗了二十余年后,开始走向双边关系正常化。
时过境迁,2016年的杭州G20峰会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会面同样举世瞩目。这是奥巴马总统卸任前最后一次到访中国,也很可能是其作为美国总统最后一次与习近平进行正式双边会晤。
回顾奥巴马上任以来的对华政策,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认为,中美关系近年来进入了一种新常态:合作在上升,摩擦也在上升。
自2013年的“庄园会晤”起,到之后的“瀛台夜话”、“白宫秋叙”,中美两国领导人开创并保持了密切的年度深入对话形式,对稳定两国关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。
此次的双边会谈会为这一系列“习奥会”画上怎样的句号?
“这次‘习奥会’首先要对这几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回顾和总结,尤其是从2013年6月‘庄园会晤’以来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取得的进展。”吴心伯接受澎湃新闻()采访时说,并且会对未来的关系发展做一个期待性的展望,“在奥巴马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,中方也希望和美方共同努力,让中美关系平稳过渡,保持合作势头,有效管理分歧。”
“庄园会晤”:确立了元首间的工作关系
2013年3月14日晚,新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应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通电话。习近平在电话中表示,愿与美国一道,走出一条“新型大国关系”之路。
回顾当时的这通领导人热线,不得不提及一大背景:彼时,围绕中美关系的热议话题是,中美关系处在了一个新的“十字路口”——新兴大国是否注定和传统守成大国发生冲突。而就在奥巴马2012年下半年竞选连任的最后一场辩论中,他还直接将中国说成是“对手”。
令外界颇为意外的是,不到3个月后的2013年6月7日,习近平突访美国,与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了一场“没有欢迎仪式、没有21响礼炮、不打领带的会谈”的非正式会面,这样一场如同“小聚餐派对”式的刻意安排,显然打破了长久以来两国高层领导人交往的固有模式。
美国国际战略研究所亚洲事务高级顾问葛来仪(Bonnie Glaser)当时的评估认为,在中国最高领导人上任后的首次访美中,这是第一次不伴随21响礼炮和国宴的国事访问,“这透露的信号是,会谈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。”
回顾那次庄园会晤,葛来仪近日告诉澎湃新闻,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定期会面、坦率地谈论双边关系中的冲突点很重要。“但仅仅是非正式形式并不够,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解决关切,”她说,“为了推进更好的关系,必须要做出妥协。”
一般而言,以领导人个人交往为中心的“庄园外交”,对象往往是近邻、盟友或利益攸关者,复旦大学的吴心伯从中美关系更长的时间段审视后认为,那次“庄园会晤”帮助两国领导人确立了工作关系。
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构建“新型大国关系”成为了“习奥会”以及中美关系的内在主线,换言之,这种工作关系的主要内容即防止中美两国——这对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——走向冲突对抗。
次年(2014年)11月于北京举行的第二场“习奥会”延续安纳伯格庄园的设计:在瀛台的秋夜中,两国领导人从散步、会见、晚宴到茶叙,谈话持续了四个多小时。
这次“非正式会面”在最高层面进一步稳定了中美关系。吴心伯告诉澎湃新闻,在“瀛台夜话”中,两国领导人通过深入交谈增进了互相理解。奥巴马对这场会谈的印象非常深刻,对中国政府和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,回国后对中美关系的评价也比较积极。
“杭州秋叙”:将再一次畅谈数小时
但2015年9月的第三次“习奥会”正值中美关系分歧上升之际,尤其在南海、网络安全等问题上,中美摩擦不断。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afeijie.com/gulouqu/35560.html ,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